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2024年] 上一版下一版 第SC03版:深圳观察·青春深圳 以红马甲之志建“志愿者之城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20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5-1-5 16: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红马甲之志建“志愿者之城
2024-12-06 南方日报


    ①12月1日,赛会志愿者为2024年深圳马拉松顺利举行保驾护航。

    ②2024年深圳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路演现场。

    ③3月12日,团深圳市委、市青年联合会、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市义工联合会共同在阳台山森林公园种下“深港青年林”。

    ④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各种减灾防灾救灾和应急知识讲座。

    ⑤2024年深圳市“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在深圳会堂举行。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深圳将招募1万余名赛会志愿者和超过3万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城市志愿者!”12月4日,第39个“12·5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深圳赛区执委会主办、执委会志愿者部和团市委承办主题活动,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城市志愿服务联盟。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2025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粤港澳三地承办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而大型赛事素来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契机。

    早在13年前,深圳首次承办国际赛事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就为深圳志愿服务事业带来重要转折:市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志愿者注册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深圳也因此在全国率先开启“志愿者之城”建设探索。

    如今,深圳的志愿服务不仅诞生了诸多响亮的“第一”,还走出一条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的发展道路。目前,深圳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超4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2%;志愿组织数量达1.86万个,呈现“成体系、广覆盖、专业化”等显著特点,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到2035年,志愿服务要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勾画出未来发展蓝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指明正确政治方向、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在深圳每年举办的超300场大型赛事展会中,‘红马甲’都是其中亮丽的风景线,彰显城市文明和温度。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以两大赛事为契机,深入推进‘志愿者之城’建设,为深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凝聚志愿力量。”团深圳市委负责人说。

    ●撰文:张玮 张秉仁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 建体系

    “10个1”构建“志愿者之城”肌理

    深圳是一座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的青春之城,也是我国志愿服务发源地之一。从诞生内地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培育第一批国际志愿者、发出第一张电子志愿者证,到出台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成立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基金会。35年来深圳志愿服务发展始终为全国探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志愿行动深入人心。

    如今,深圳志愿服务建设已被纳入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推出一个‘志愿者之城’建设体系、出台一套志愿服务法规制度、建设一个枢纽型工作平台、设立一个志愿服务基金会、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搭建一个志愿信息系统、设置一套嘉许礼遇机制、建立一个志愿者学院、打造一套志愿服务阵地、建立一套志愿标准化视觉系统”等“十个一”,构建出“志愿者之城”肌理。

    以志愿服务法规制度为例,深圳率先构建“法律法规+制度文件+工作指引”的规范体系。早在2005年就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随后逐步制定《深圳市注册志愿者系列管理办法》《志愿服务标识规范使用办法》等制度文件,推出《深圳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办法》《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深圳市志愿者河长工作方案》等重点领域指引,实现志愿服务规范管理、精准施策。

    在志愿服务阵地上,深圳现有157个志愿服务站,为市民提供“365天不打烊”式志愿服务。在深圳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交通枢纽站等上千个场域,则实现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志愿服务格局。

    近年来,深圳志愿服务体系立足长远发展,相继建立志愿者学院和设置嘉许礼遇机制。前者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校长薛其坤出任院长,集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志愿项目培育、志愿文化传播于一体,搭建志愿服务分类分层培训体系,已制定39门志愿服务课程,全年培训志愿者超20万人次。

    后者除了在深圳设立全国首个“义工服务市长奖”,对服务时长100—3000小时的志愿者进行一星级到五星级、百优志愿者认证,还在全国率先推出礼遇计划,已推出三批次40项礼遇清单,惠及志愿者80余万人,覆盖保险保障、文化旅游、交通出行、消费优惠等,营造“助人者人恒助之”的社会氛围。

    数据显示,深圳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超4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2%,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领先全国并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其中,45岁以下志愿者占78.3%,平均年龄3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志愿者占比近半,外籍、港澳台籍志愿者近1.6万人,普遍综合素质较高。

    2 广覆盖

    400万“红马甲”厚筑城市底气

    在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党委书记刘林波看来,近年来志愿者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既体现在年龄层跨越度大,也在服务领域实现广覆盖,细分度更高。

    这在上周举行的“2024年深圳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可见一斑。大赛共吸引526个项目报名参加,数量创历年之最。仅入围决赛的50个优秀项目,参与的志愿者年龄就覆盖4岁到82岁人群。

    “我和志愿服务的缘分始于一只小红耳鹎。2022年的一天,我捡到一只被太阳晒得奄奄一息的小鸟,想救治它却发现深圳仅三家医院能给鸟看病。最后通过网络求助鸟儿医生,才成功救活并放归了它,从此我就成了一名小鸟救助志愿者。”育才二小学生赵彦承分享成为南山区“红领巾护鸟队”志愿者的经历,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该护鸟队成立以来,已有61名红领巾小讲解员走遍学校教室、图书馆、自然教育中心,完成了97场护鸟科普宣传活动,参与活动青少年超过5000人。

    宝安区长青志愿者服务队则由近400位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和各行业长者组成,平均年龄61周岁,最大的已82岁。过去3年,他们发挥余热,开展了百场红色课堂、医疗讲座、法律讲座、教育专家讲座等志愿活动,惠及数万人次。

    大赛的项目服务则涵盖文明实践、应急救援、卫生健康、绿美深圳、助老助残助弱、生态环境保护等21个领域,达到有需求就有服务,且日趋专业化。

    “在南澳鹅公湾海域,国家2级保护动物中华鲎被鬼网缠绕,我们派出潜水队伍,成功解救;东涌海域有人跳海失联,我们出动搜索,成功打捞……”“向海而行”红星水域救援项目分享人曾智说。

    这支由大鹏新区退役军人组成的水域搜救红星志愿服务队拥有32名救援专业志愿者和342名保障专业志愿者,分“潜水、水上飞翼机器人、舟艇、桨板”四个分队,成立以来已开展近百场水域搜救志愿服务活动或任务。

    让宝安老人感受到身边温暖的小细节则是“就医有人陪了”,这源于宝安区志愿者联合会携手区卫健局、区老年人协会在辖区医院开展的“医路有你,志愿相伴”助老就医志愿服务项目。

    “我们将70岁以上高龄老人作为服务重点,对80岁以上的老人则实施‘一对一’服务,包括陪伴就诊、体检、打印报告单、取药等,提升老年人就医体验感、舒适度。”该项目分享人刘思彤说。

    “从这些小切点出发,进而自发形成志愿组织,是深圳志愿服务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作为‘志愿者之城’的深圳,是非常真实,非常温暖的。”深圳市义工联专家团成员文尧认为,种种充满想象力的志愿服务实践是城市品格、城市形象的一次对外推广。

    截至目前,“志愿深圳”信息系统累计使用人数超400万人次,日均访问6.2万人次,峰值超过10万人次,累计发布项目超过366万个,实现服务供需匹配超千万人次。

    3 聚中心

    “+志愿服务”模式激活治理效能

    随着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领域管理愈加细化、赛事展会等活动亦不断增加,深圳“红马甲”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并在“百千万工程”、绿美深圳等领域发挥生力军作用,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事关深圳高质量发展大局,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之一。今年团深圳市委推动其纳入“2024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选派10名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参与服务,为深汕提级跨越发展引入高水平人才资源。

    在助力绿美深圳生态建设中,在全市成立“1+11+N”绿美深圳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认种认养、林地抚育、垃圾分类、公园导赏、自然宣教等生态保护志愿服务。仅2024年已种植“深港青年林”“深圳红领巾林”等特色青年林104片,种植各类乔木5399株,开展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项目1.37万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55.42万小时。

    “为进一步激活志愿服务的基层治理效能,最大限度链接各方资源,引领文明实践风尚,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在‘党建、行业、科技、赛事、金融、宣讲、社区、文化’等八个模块实现深度融合。”团深圳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党建+志愿服务”为例,已在市、区、街道志愿者联合会中规范设立党委,推动社区小区和专业领域志愿服务队成立党支部,并实现志愿服务站点在全市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

    深圳市智美调解志愿服务队和福永街道义工联推动的“暖薪解纷 谈和容易”项目就是代表之一。该项目聚焦“三新”领域(新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矛盾纠纷化解,以行内人解行业纠纷、志愿服务力量当主角,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遇到的各类问题。

    “党建引领把各行各业的精英、专家等纳入调解队伍,用‘懂行熟路’的人解决‘隔行如隔山’的短板,再通过志愿服务把群众力量凝聚起来,并把具备一定条件或基础的志愿者培养成专业性调解员,让志愿力量在‘最后一公里’舞台发挥作用。”项目负责人童定国说。

    在“文化+志愿服务”领域,随着便利外国人来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深圳成为国际“144小时过境免签、组团免签旅行”的热门目的地。深圳市文广旅体局联合团市委依托文旅专业志愿服务队,组织一批多语种旅游志愿者在口岸和商圈景区提供文旅资源推介和咨询服务,让外国游客“盼着来、留得住、玩得好”,激发入境游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志愿深圳”信息系统显示,深圳现有志愿服务组织1.7万个,已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体系,每年有超过60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

    其中,纵向层面完善了“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00%覆盖,2600余支小区志愿服务队延伸到社区小区基本单元。

    横向层面则立足医疗救护、垃圾分类、食药安全等21个基层治理领域,成立心理健康、消防救援、护河治水等120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不断延伸参与社会治理的“触角”。

    4 展文明

    赛会志愿品牌展示文明形象

    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与往年不同,在这个属于“红马甲”的盛大节日里,迎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氛围异常浓厚。

    这不禁让人的记忆回到13年前的那个夏天。2011年8月深圳举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是落地深圳的首个国际赛事,市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志愿者注册数量几何倍增,达到127万,实现跨越式增长。

    而这一变化也触发深圳新的顶层设计。同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者之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对大运会留下的另一“宝贵财产”——U站(志愿服务站)进行转化。

    此后,在深圳举办的各类赛事展会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每年会举办超过300场大型赛事展会,不论是高交会、文博会等大型展会,还是备受瞩目的羽毛球大师赛、深圳马拉松等体育赛事,现场总能见到熟悉的“红马甲”。

    就在刚刚落幕的2024深马中,3667名志愿者如繁星般遍布在医疗、安保、宣传、检录、存衣、计时、补给站等各个竞赛关键岗位,事无巨细地为赛事提供全方位服务。数据显示,深马十年,累计3.5万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服务时长超过23万小时。

    2025年11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羽毛球、拳击、射箭、篮球、游泳、足球、自行车、艺术体操、马术、排球、马拉松等比赛,以及残特奥会4个夏季残奥聋奥项目和2个大众项目将由深圳承办,并招募1万余名赛会志愿者和超过3万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城市志愿者。

    “赛会志愿者”是指在赛会筹办期间,于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相关工作地点和专项活动中直接为赛事活动提供赛会志愿服务的人员,主要由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14所在深高校承担。

    “城市志愿者”则指在重要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旅游景点、文化广场等重点区域和窗口行业,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交通指引、文明劝导、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由团深圳市委统筹组织开展,届时将在“志愿深圳”小程序发布招募信息。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已是深圳人的文明共识,也是深圳城市文化的靓丽名片。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座青春洋溢的‘志愿者之城’,期待城市志愿服务以此为契机,再次‘焕新升级’。”团深圳市委相关负责人寄语。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 ---传播安全理念,志愿服务社会! www.srvf.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