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搜索
查看: 15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 新生活倡导者:青春之城引领潮流(组图)——南方日报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134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5:46: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生活倡导者:青春之城引领潮流(组图)2015-08-26 06:13:38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长跑在深圳这座城市,已成为一种健康、阳光、时尚、公益的生活方式。

全民阅读的推广就是最好的文明传递过程。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每周图书阅读率为63.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民献血热情极高,深圳连续16年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

每个周末早晨的深圳湾,都有数百人身穿橙黄色T恤,迎着朝阳奔跑,他们是一群马拉松爱好者。他们是深圳的“微马”跑者,在这个城市掀起一股健康旋风。

  每次经过华强北,都会看见一辆献血车停在那里,旁边的人们排着队等着献血,如今这里即将建成一个捐血站。在无偿献血事业上,深圳连续16年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

  35岁的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深圳的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人口平均年龄为33.6岁。不管从城市年龄,还是从人口年龄,深圳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许多人为了事业而打拼,为了梦想而奋斗。并且自发自觉地形成了一种乐于奉献、友爱互助、友善包容的精神,深圳在爱心捐赠、无偿献血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深圳人热爱积极健康的生活,以跑马拉松为时尚,充满朝气;深圳人无私奉献,捐献自己的遗体换来他人的生命;深圳一流的服务和亲切笑容,建立在城市包容和开放的基础之上,深圳人在包容中不断创新。

  深圳的海纳百川,也让深圳人能够不断创新,在科技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潮流。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杜啸天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朝气之城

  4个大型马拉松赛让城市动起来

  一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幸世珍和朋友一起去参加了深圳湾的马拉松晨跑,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名忠实的“微马”爱好者。这一年多来,她看到了很多次深圳湾畔冉冉升起的朝阳,发现了这座城市以前没有看见过的美丽,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从去年7月13日开始,每个周末6时10分,只要没有台风暴雨,深圳湾的北湾鹭港大草坪上(与春茧体育场馆相隔相望),都会出现数百人的队伍,在专业教练的引领热身之后,高喊“微马微马,健康加码”的口号,开始迎着朝阳奔跑。他们面朝大海,尽情享受运动和清新的空气带来的快感。

  这就是风行深圳湾的深圳“微马”——微型马拉松、5公里慢跑,简称“微马”。由于人数迅速增多,深圳市微马跑步协会、微马体育基金会于去年年底成立,专门支持这项全民健身运动。

  这一年多来,微马迅速风靡深圳,并拥有7000多名的忠实追随者,一年之间叫醒3万多人早起跑步。深圳湾、深圳梧桐山脚下、东莞松山湖边,以及广州、中山、香港、台湾等地都成了微马的阵地,周末早上起来跑一场微马,成为一种健康、阳光、时尚、公益的生活方式。很多朋友见面都会问,你跑过马拉松吗?

  2015年3月8日,深圳首个女子马拉松比赛,同时也是中国首个女子马拉松赛在深圳大剧院亮丽开跑,3000多名女神身穿各种颜色的T恤,奔跑在沿深南东路到仙湖植物园的绿道上。

  “第一次参加女子马拉松,扑面而来的是这座城市的柔美。一路上看到很多女孩子跑的非常轻松,像一阵风从我的身边掠过。她们的身材匀称,曲线优美,让人感觉很有朝气和活力。”参加过深圳首个女子马拉松比赛的Tammy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深圳现在每年比较正规大型的马拉松比赛有4个,分别是为爱奔跑·壹基金深圳山地马拉松、深圳国际马拉松、大鹏新年马拉松、深圳女子马拉松。其中,爱奔跑·壹基金深圳山地马拉松从2009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而深圳国际马拉松和大鹏新年马拉松都刚刚举办了两届;女子马拉松今年是第一届。

  而小型的特色马拉松有诸如The Color Run彩色跑、深圳荧光夜跑。此外,由各民间机构、各大公司组织的小型马拉松也层出不穷,并且各有特色,不断增多。

  不断增多的马拉松赛事也培养了一大批马拉松运动爱好者。据跑步组织“奔跑者”创始人丛刚估计,深圳现有马拉松爱好者3000多人,半程马拉松要翻倍,而深圳本土最火的跑步网站长跑网注册会员早已过万人,大小跑步比赛几乎每周上演。马拉松不再遥远,而已经成为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非常健康时尚的运动方式。

  爱心之城

  21年267.9万人次无偿献血535.8吨

  张直光是深圳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历史老师,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连续七次被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无偿献血金奖”获奖者。他已经献血16年、超过150次。在深圳,像张老师这样献血次数超过100次的就达130多人。

  1993年5月8日,为响应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出的“无偿献血”号召,深圳市红十字会联合深圳市血站在东门工人文化宫广场举办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一位20多岁、骑着自行车的瘦小伙子钟振基成为深圳首位无偿献血者。截至去年底,深圳推行无偿献血事业21年来,共有267.9万人次无偿献血535.8吨,累计救助伤病患者89万人次。

  同时,深圳也积极保护献血者的利益,于1995年圳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则在三年之后才颁布实施。在无偿献血事业上,深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比如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率先无偿献血立法;在全国大多数城市持续出现“血荒”的情况下,深圳连续16年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

  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于今年1月1日实施。条例规定,无偿献血者本人临床用血可终生无限量优先使用、免交临床用血费用,即献血一次终生免费用血。该规定获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

  1999年,29岁的湖北姑娘向春梅在深圳捐献了眼角膜,这是深圳第一例人体器官捐献。三年后,深圳推出全国首部器官捐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条例》,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这一非常难能可贵的举动。

  2008年,受卫生部委托,深圳市红十字会成立全国第一家规范的“器官捐献办公室”,试点经验成熟后将向全国推广;随后,深圳市红十字会与深圳大学联合成立深圳市红十字遗体捐献接受中心,以帮助更多的市民完成捐献遗体的心愿,架起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

  2010年3月,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天津、上海、广东等19个省份陆续成为试点地区。这其中,深圳的探索和尝试功不可没。截至去年,深圳共有688人身后捐献眼角膜,190人捐献遗体,158人捐献多器官,深圳已成为全国器官捐献最多的城市。

  而在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比中,通过对全国363个城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全面调查,深圳更加有爱,连续三年获得七星级中国慈善城市,人均捐赠额全国第一、综合慈善公益指数全国第一。

  在这里,由政府或民间提出的“人人公益”、“全民慈善”、“慈善一元捐”、“有时间,做义工”等慈善理念、倡议,得到全社会广泛支持与践行。深圳在城市社会捐赠、志愿服务、慈善组织、慈善经济贡献、政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和城市慈善文化等多个方面名列前茅。

  包容之城

  拥有各类民间读书会近百个

  “不论你从哪里来,都能听到乡音,异乡和故乡很难分。不论你从哪里来,这座城敞开门,来了就是深圳人……”很多人对于这句歌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

  在这里,你会感觉到这座城市宽广的胸怀和无比的包容。它使得这里的人们总是面带笑容,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服务窗口,还是商场银行等机构,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让人如沐春风。在微笑中,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在微笑中,心与心的隔膜消除了。

  “北方的很多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与深圳城市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你找服务员要个东西,她高兴的时候慢吞吞的答应一句,不高兴的时候还会凶你呢!”很多到过北方的南方人经常这样抱怨。

  在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质量协会会长李榕看来,深圳的一流服务,深圳人的亲切笑容,建立在城市包容和开放的基础之上,这个因素,也是深圳服务在全国领先的一个基础条件。

  深圳人不仅微笑包容,还爱学习爱阅读,被联合国授予全民阅读最高奖项——“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每个周末的早晨,9时开放的深圳市图书馆外都排起长队,开馆半小时内,3000多个座位就被一抢而空。各大书城,甚至很多书店,都被热爱读书的人们“霸占”,想要找一个坐的地方都很难。其中不乏10多岁的学生,他们或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或与同学结伴而来,享受着周末的美好时光。

  全民阅读的推广就是最好的文明传递过程。在深圳,这种文明传递已成为一座城市高贵的坚持、执着的坚守。从2000年开始,深圳连续15年举办读书月活动。读书月极大地推动了深圳全民阅读。目前深圳拥有各类民间读书会近100个,经常活动的读书组织50余个。

  据统计,深圳图书馆年进馆人数达350万人次,日均入馆人数达1.2万,年均外借文献近370万册,年均办证量达8.5万张,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名列前茅。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每周图书阅读率为63.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深圳人包容和爱学习的态度,让深圳这座城市吸收了各种文化元素,不断创新发展。深圳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创新作为一种内生动力,才有了今天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现在很多深圳年轻人聚在一起经常会提到,“想自己做点事”或者“大家一起来做点事”,他们放弃安逸的生活,来深圳创业、创新,“做点事”是基于对自我价值的挖掘和实现。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深圳才出现了像腾讯、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光启研究院等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深圳时,专门去了位于南山华侨城的“柴火创客空间”。李克强说,你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深圳的一种文化,融入深圳人血液之中。大众创新、草根创业的巨大能量,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花般绽放。

  我为深圳代言

  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

  从民间互助小分队

  到广东最大最专业的救援队

  在深圳,有一群户外志愿者,他们平时是办公室白领,工作一丝不苟是公司的好员工;周末则是一群户外爱好者,足迹遍布深圳的山川河流;而发生户外事故时,他们则立即组织成一支专业的户外救援队伍,多次帮助被困野外的市民脱险……

  每年的深圳磨房百公里,是深圳最大的户外徒步嘉年华。2015年磨房百公里沿途,很多徒步者都会看到一些统一穿着红色外套的志愿者,在马路边守候,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他们的专业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是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队的志愿者们。

  一群户外志愿者的自助与互助

  去年4月,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正式成立,该会是深圳市第一家民间救援NGO组织,其前身为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山地救援队(简称“深圳山地救援队”),所有队员均为志愿者,队伍组建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

  “我们最开始都是一批户外爱好者,在长期的登山等户外活动过程中,经常会遭遇一些困难或者事故,而政府和社会的应急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大家觉得应该把户外救助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帮助更多的驴友,这与早期的背包客之间讲究自助和互助的精神相吻合。”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石欣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联合会成员最早从十多年前开始自发做一些户外救援,正式成立救援队是在2008年。“当时我们去到四川绵竹市遵道镇后发现,当时的情况很糟糕,很多志愿者在那边无法进入核心区,需要官方的批准。那个地方是山区,我们觉得能发挥我们的优势,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专业组织的话,别人没办法相信你,也不会让你进去。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些志愿统计、物资分发的工作。”石欣说。

  他当时的感触就是,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只有你足够专业,别人才会相信你。所以,他和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们一回到深圳就成立了联合会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2008年10月通过了深圳体育局的批准,成为深圳登协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

  成立之初大概有60人左右,而现在已经有300多人了。他们既是一批户外爱好者,同时也是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医生、通讯无线电“火腿”、绳索操作吊运、城市地震救援等很多方面的技术人才。

  经过几年的发展,救援队不断壮大,也经常参与到全国各地的重大救援行动中,比如2013年的潮汕特大水灾、2014年的云南鲁甸地震。然而,救援队成立之后一直挂靠在深圳登山协会下面,给队伍独立开展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开始注册登记。

  石欣表示,之所以注册成为独立社团,是因为救援队需要做的更加专业,而且从2012年以来,联合会开始由单一山野地形救援组织向城市综合性救援队方向转型。“从我们参与的救援行动可以看到,一开始以山地救援为主,现在则包括救灾、医疗急救、心理辅导等各个方面。”

  经费和装备自己筹集

  记者了解到,虽然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近几年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救援合作越来越多,但是队伍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自企业捐赠和队员自己筹集。个人装备由队员自己花钱购买,而公共装备则以赞助为主。

  石欣介绍,个人装备的标准参考大概要2000多元,包括安全带、头盔、绳索、扁担等技术操作装备,还有手套、护目镜、八字环、工程防护鞋等等。而集体装备则很多,主要有绳索套包、担架套包,通讯小组套包,还有强光照明设备、医疗急救包、医疗创伤大包、救生衣、反光背心等非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通讯设备、急救设备、照明设备、绳索操作设备、指挥调度系统等,“这些都需要花费很多钱”。

  联合会的第一笔经费是深圳登山协会接了一单活,即帮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玄奘之路》去做安全和体能训练顾问,赚了第一笔5万元钱,购买了第一批装备。之后,万科公益基金会、壹基金、时代经纬,科勒生物、人保等一些基金会、企业和个人,也纷纷向救援队提供经费支持。

  “目前来自政府部门的经费较少,前年政府部门也提出向我们购买社会服务,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难的,领导们都比较谨慎,因为它要有一个先例。”石欣表示,目前政府也有自己内部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比如消防部门,深圳有消防机动大队,它的任务是承担除了火灾之外的各种应急事件的救援工作。

  同时,公安体系内部也有机动处置大队,它在各个区也有机训队,其任务包括山地救援、水下救援等,也会采购专门的装备。但是他们管的事情太多了,还要负责治安、防暴等,这些事情占据了他们很大一部分时间,没有精力去顾及方方面面的事情。要调动它,得是很重大的事情。

  所以,他觉得,市民要改变观念,政府不是万能的。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三方的,政府、社会和个人,越是成熟的社会政府管得越少,即小政府大社会。由社会组织承担起部分自治和管理的功能,它的效率会更高,而且可以做得更专业。

  救援足迹遍布全国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人比例相当高,而且周末喜欢到东部美丽的山海之间徒步穿越。所以,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这个时候,就需要联合会救援队的帮助。

  石欣介绍,基层街道和派出所是救援的第一梯队,市民遇到危险也会在第一时间向他们寻求帮助,但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不在此,而是维持社区、小区的治安和其他需求。

  于是,他们经常会联系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一起开展救助工作,因为联合会的队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方面比较多,能够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救援。“这么多年,和政府合作救援的案例有很多,很多时候是大家一起去做这个事情。特别是深圳政府,对于民间组织还是持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石欣说。

  每年的夏季,都会有台风或者暴雨袭击深圳,而这种时候最容易发生意外。据其介绍,2012年7月23日,台风“尤特”登陆深圳前夕,因为是正面登陆,所以风力也比较大。当地政府部门接到求助,有几个人被困在海柴角,因为其中的一个人脚崴了所以无法及时下山。


  救援队和应急办、派出所一起上山搜救,最难的就是当事人很难描述清楚自己的方位,手机也快没电了。救援人员根据方位分析,分批在可能的位置拉网寻找,最后找到了这几名爬山者,将伤者抬下山,抢在台风登陆前帮助他们脱离了危险。

  而让石欣印象比较深刻,也是救援时间最长的要算2013年8月,潮汕发生大范围的水灾,当时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派了40多名队员去帮助救援。

  除了深圳本地以及广东省内的潮南、英德、惠州等地的救援工作之外,联合会还会去外地参加一些比较大的灾难救援工作。比如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贵州抗旱、尼泊尔大地震。目前,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已经成为广东省最大、最专业的救援队。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5/0826/06/B1U35G7V00014AED.html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 ---传播安全理念,志愿服务社会! www.srvf.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